北京大学血管论坛于2018年8月16-18日在北京龙城温德姆酒店隆重召开。自2011年北京大学血管论坛首次召开,迄今为止,已延续七届,参会专家与代表人数均超过千人,已成为国内具有一定规模及影响力的学术盛会。秉承“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主题,本届大会在以往基础上继续加大静脉专场,增加一线中青年讲者人数;紧密结合临床,将疑难病例分类探讨,论题直击临床核心,论以致用,为临床医师提供互动交流、答疑解惑、知识共享的学术平台。
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心脉医疗™)积极参与本次会议,并在大会期间举办“心脉论道,弓其有备——主动脉疾病腔内治疗探讨”的卫星会,邀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小明教授、中日友好医院刘鹏教授、北京潞河医院赵亮教授作为主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伟教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陆清声教授、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张章教授、北京潞河医院赵亮教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赵永波教授等在卫星会上进行了精彩发言。
一体式分支型支架弓部临床应用初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伟教授分享了一体式分支型支架弓部临床应用初探。李教授指出:
与内嵌式和外延式分支型支架相比,Castor® 分支型支架采用一体式设计,无需在体内进行组装,因此所需的空间更小,更适合主动脉夹层患者。同时,通过软鞘跨弓、分支一体式设计和降主旋转,观察弓部Mark点对位等设计、操作减少系统导入时的弓部损伤和弓上操作环节,与国内外其它分支型支架相比,显著降低了神经系统并发症。
Castor® 分支型支架上市后前200例临床植入数据显示:其手术成功率为97.5%,分支支架即时通畅率为98%(实现分支通畅的关键在于侧支定位环对准,如术中侧支显影不好,可以进行球扩或植入裸支架来调整血流),短期数据良好,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Castor® 分支型支架操作技巧解析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陆清声教授分享了“Castor® 分支型支架操作技巧解析”,对其操作技巧做了以下总结:
Castor® 分支型支架在设计上充分遵循了“SEA(Safely、Easily、Accurately)原则,通过双入路系统导入、弓降部操作、Mark点对位、软鞘跨弓等步骤解决一体式入路难题,减少弓上操作环节,提高其跨弓性能和精准定位能力。
在导入时要注意输送系统主体和分支导丝必须在同一真腔内,要保证单分支的12点钟方向,只有确保软鞘8字显影点在小弯侧呈“一“字,才能使分支的方向与LSA的钟点方向相同;在释放主体时,要快速、匀速、适当减压,释放单分支前要保持单分支顺应分支动脉的角度。
Castor® 分支型支架上市后单中心随访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张章教授以“Castor® 分支型支架上市后单中心随访”为主题,分享了唐都医院Castor® 病例及短期随访情况,短期效果良好,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张教授指出:
对于累及LSA的弓部病变,Castor® 分支型支架采用一体式设计,向前拓展弓部锚定区至左颈总动脉根部,扩大弓部病变的适应症,远期稳定性好,支架近端采用三重小波段设计,紧贴血管壁,密封性能良好,是重建LSA的最佳选择。
分支型支架的设计较为合理,对熟练术者而言,操作易上手。软鞘过弓+预弯锥形头,保证了良好过弓性能。解开分支导丝与主体缠绕需要一定耐性和学习曲线。拉线式快速释放,定位精准,保证了隔绝效果。免去杂交或分期手术之苦,为临床策略制定提供了更合理的选择。
Castor® 分支型支架临床病例分享
北京潞河医院赵亮教授分享了“Castor® 分支型支架临床病例“,“赵教授指出:
在锚定区不足的病例中,Castor® 分支型支架的一体化结构可以实现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的双重锚定,避免支架滑入假腔,降低远期移位的风险。同时,还可以将近端锚定区拓展到左锁骨下动脉近端健康的血管区域,降低夹层逆撕风险,对于需要重建左锁骨下动脉的夹层或动脉瘤腔内修复具有良好的适应症。
在选择支架规格时,要精确测量左锁骨下动脉前缘与左颈总动脉后缘的距离以及左锁骨下分出弓部的角度。CTA结合Endosize软件,对于病变评估及支架选择有重要作用。
开窗和分支型支架在主动脉弓部病变中的应用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赵永波教授分享了“开窗和分支型支架在主动脉弓部病变中的应用“,“赵教授指出:
开窗技术适合于小弯侧病变,材料易得,但改造了支架结构。据文献报道:激光原位开窗(LISF)和机械原位开窗(MISF)均导致材料降解、开窗孔连接处发生内漏概率增大以及远期抗疲劳性能的损失。MISF(p =001))和LISF(p=.004)后膜分别损失27%和34%的机械强度; MISF后开窗孔连接处平均内漏率增加了46%,LISF后平均内漏率增加了45%,疲劳试验导致开窗孔形态变化,17万次循环后,所有样本的开窗面积均增加。
分支型支架技术不改变原有的支架结构,最符合解剖学形态, Castor® 分支型支架采用一体式设计,远期抗疲劳性能良好。无需体内对接,无III型内漏;经4亿次心动模拟后,结构仍保持完整,是腔内重建LSA的最佳选择,可在其基础上联合其他技术治疗累及左颈总甚至无名的主动脉弓部病变。
北京大学血管论坛于8月18日下午圆满闭幕,心脉医疗™期待与您的再次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