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心脉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Castor®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及输送系统”(以下简称“Castor®分支型支架”)于2017年6月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颁发的注册证。近日, Castor®分支型支架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晓强主任带领的团队下成功完成上市后首例临床植入。
患者男性,72岁,胸痛两个月入院。术前CTA显示夹层破口29mm,距离左锁骨下动脉21mm,临床诊断为主动脉夹层。用Endosize软件评估后显示,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LSA)30mm,假腔累及LSA。
手术难点:
1. 假腔累及到左锁骨下动脉,需要进一步向近端拓展锚定区,以降低夹层逆撕的风险;
2. 由于破口巨大,释放支架时或支架植入后可能滑入假腔,导致主体移位;
3. 弓部很陡,对支架植入后的近端密封性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手术方案:
李晓强主任在充分评估上述手术难点后,决定选用微创心脉近期上市的Castor®分支型支架,有以下考虑:
1.Castor®分支型支架可以将近端锚定区拓展到左锁骨下动脉近端健康的血管区域,降低夹层逆撕的风险;
2.Castor®分支型支架的一体化结构可以实现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的双重锚定,避免支架滑入假腔,降低远期移位的风险。
手术过程:
首先经股动脉进行术前造影。造影显示,近端锚定区直径29mm,因此选择近端直径34mm,锥度6mm的Castor®分支型支架。按照标准操作流程,建立分支导丝通道后,导入Castor®输送系统并释放。为防止支架滑入假腔内导致移位,释放支架主体的要点是:支架紧贴主动脉弓大弯侧,释放时稳定、快速,一气呵成。
支架释放完成后,术中造影显示,Castor®分支型支架定位精准,无移位。LSA血流稍慢,为了保证分支动脉远期更好的通畅性,使用8*40mm球囊进行后扩张,并预防性植入10*40mm裸支架一枚。
术后造影显示,支架近端三重小波段密封性能良好,无内漏,LSA分支通畅,夹层破口被完全隔绝。李晓强主任对Castor®分支型支架给予了高度评价,凭借李晓强主任丰富的临床经验,手术取得圆满成功。
Castor®分支型支架是通过微创伤治疗能同时实现腔内修复主动脉和弓部分支动脉的覆膜支架。其独有的“分支一体化”结构能够适应各种弓部解剖,主体和分支支架缝合为一体,并一次导入和释放,创造性地解决了一体式分支支架的导入和定位难题,并具有内漏率低、侧支通畅性好等优势,不仅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同时也能提高手术安全性。
Castor®分支型支架的上市,使主动脉疾病的腔内治疗朝着主动脉弓部的方向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这也是从事主动脉疾病腔内治疗的临床医生多年来不断探索和寻求突破的治疗领域。
李主任简介
李晓强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江苏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苏州市医学会外科学专业委员会血管外科学组组长,国际静脉联盟中国静脉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分会血管与组织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血管外科工作近30年,潜心血管外科的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曾赴美国UCLA大学血管中心及德国Hannovei大学研修,对血管外科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我国著名的血管外科专家。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简介
苏州市重点专科,现有床位50张,承担着江苏省及周边地区特别是疑难复杂血管疾病的诊治工作,是苏州大学博士生、硕士生培养点。科室现有医生12人,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5名,均具硕士及以上学历。
学科诊疗疾病范围涵盖除心脑血管以外的全身动静脉系统疾病,包括:各种复杂性主动脉夹层及胸腹主动脉瘤、复杂性布加氏综合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闭塞性脉管炎、颈动脉狭窄、肾动脉狭窄、糖尿病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在布加氏综合征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对于复杂性主动脉夹层及胸腹主动脉瘤的治疗水平居全国前列。